“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一、建设意义

1、理论意义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适应我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和我校学科建设要求,树立“立足湖北,服务湖北”观念,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角度整合我校以及武汉地区人文学科资源,发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武汉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将促进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双向互动,通过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凝聚学术队伍,培养学术骨干,造就领军人物,形成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同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有利于积极发展有关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生力军。通过举办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拓展和加深学生对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特点的了解。依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湖北各地进行田野考察、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对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能力。通过开放合作的科研管理模式,培训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促进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科研力量成长。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横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开阔了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视野,拓宽了研究领域,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内容。

2、现实意义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将依托校内外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创新,努力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湖北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发展。

湖北作为教育大省,以青少年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和提升为抓手,加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也是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建设总体目标

2012年-2014年为基地立项建设阶段,力争在三年时间内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建设成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使之成为省内特色鲜明、管理创新、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重点研究基地。

1、将基地建设成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研究中心。

2012 年到 2014 年,基地将结合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实际,放眼全国,确立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创新四个研究方向。紧抓现实问题,争取重大项目,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深入研究,产出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使某些领域的研究走向全国领先水平。未来三年设想:一是抓住现实问题,注重应用研究。即把握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原因,寻求解决对策;二是开展理论探讨,着眼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即应用国内外最新理论成果和科学理念,指导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将基地建设成为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既产出科研成果,又培养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未来三年设想:一是通过团队科研项目和群体性科研,锻炼和造就基地学术带头人。二是通过项目成果后期资助研究学者,培养学术骨干。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硕士点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四是通过联合研究基地建设,与省、市、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学者、专家、实际工作者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地方科研力量成长。

3、将基地建设成为促进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咨询服务基地。

把握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洞察社会环境变化趋势,组织 3-4 名研究骨干,开展现实性和前瞻性研究,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未来三年设想:一是根据现实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开展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开展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创新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为大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学服务;三是开展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研究,为相关部门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服务。

4、将基地建设成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传播基地。

基地应同时担负起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传播的重任,为此, 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努力建成“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信息数据库”、“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资料库”。未来三年设想:一是通过向外购置和自我积累研究资料,建立“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资料库”;二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设“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网”。三是以以上“两库”为平台,积极与省内外其他相关研究中心加强交流与互动,开拓视野,增强活力。

5、将基地建设成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实验基地。

根据现实需要,借鉴国内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验,采用“项目招标”方式,通过项目资助和成果资助(定额、差额、补偿资助)机制,实行“专职和兼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开放的科研管理体制。

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目标

本基地根据自身学术优势和基地发展需要,设立了四个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1、研究内容

1)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探索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

2)运用交往理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交往观以及有关个体交往问题,研究人的交往品质如何建构,研究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具体途径,以及交往对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分析网络交往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对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修养进行对策思考。

3)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研究,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着眼于他们的内在需求,从美学视角研究思想道德教育审美价值、思想道德教育审美关系构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环境的教育功用等问题,发掘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程、管理、评价中美的意蕴,为青少年创造审美人生寻求路径。

4)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研究,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提供咨询服务。

2、研究基础

从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看,湖北大学在省属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博士点学科,近年来,博士点带头人杨鲜兰教授致力于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研究,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在大中小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青少年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价值观、生态观等方面都有较丰富的一手材料,为有关教育管理机构提供了思想参考。本研究方向将在原有思想道德教育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将伦理学、教育学、法学、青年学、政治学等几大学科贯通起来,整合湖北大学、武汉地区高校以及相关中小学的相关资源,形成独特的研究成果,为湖北省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服务,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3、预期目标

未来三年,将先后有以下成果出版或发表。

1)完成著作:《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研究》

2)发表相关论文八篇以上。

方向二: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1、研究内容

1)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大背景特别是文化背景,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比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上,运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特别是我省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特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探讨。

2)由理论向现实的转变途径研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探讨在我国现阶段利益分化、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环境下,对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和青少年对核心价值的接受机制。

3)教育实践探讨。青少年价值观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方向结合湖北青少年的特征,探讨如何在尊重和包容青少年个性自由和多元选择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少年,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培养提供咨询服务。

2、研究特色

在国内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现有研究中,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多,理论探讨有待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理论构建强调的多,而对它在青少年中的传播途径和青少年对它的接受机制探讨的较少;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不足。本研究方向深化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落实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形成新的学科特色。

3、研究基础

本研究方向在湖北省具有突出的实力和地位,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博士点为平台、以一批学科骨干为中心,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戴茂堂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伦理学研究专家,出版了《西方伦理学》等深有影响力的专著,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德价值论视域下中西和谐观比较研究》,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他对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中西价值观的异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陈翠芳教授从网络、消费等角度探讨了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特征及引导方式。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本方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方向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湖北及全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4、预期目标

未来三年,将先后有以下成果出版或发表。

1)完成著作:《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及培养研究-以湖北大学生为例》

2)发表相关论文十篇以上。

方向三: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研究

1、研究内容

1)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新变化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新变化及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2)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环境新变化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环境新变化及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环境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3)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新变化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新变化及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4)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环境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环境新变化及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环境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2、研究特色

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研究,已有展开,但这些研究比较零散,大多处于较浅层次,而且与现实联系不紧、针对性不强。本方向面向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问题,面向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研究的质量与层次。本研究既有区域性、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和现实针对性。

3、研究基础

从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看,湖北大学在省属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研究上不仅在湖北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是博士受权学科,而且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杨业华等教授是全国有影响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问题研究专家,承担相关课题多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四十多篇。本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注重现实问题研究,不仅重视国内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而且关注国际环境特别是美国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出版了学术著作《价值多样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的子课题《价值多样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主持完成了武汉市课题《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研究》。本研究方向将在原有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研究的雄厚基础和独特优势上,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将教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几大学科贯通起来,整合湖北大学乃至省属高校相关资源,形成“独特优势”领域,为湖北乃至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服务。

4、预期目标

未来三年,将先后有以下研究报告和成果发表。

1)完成研究报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2)发表相关论文八篇以上。

方向四: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研究

1、研究内容

1)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状况,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提供咨询服务。

2)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提供咨询服务。

3)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提供咨询服务。

4)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评价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评价,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评价提供咨询服务。

2、研究特色

本方向研究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学等学科,从而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以开阔的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在学科背景上有利于在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中培养人才,凸显研究特色,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研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省教科所、武汉市教科所、武汉市外国语学校、监利县实验高中、莆田二十四中等相继展开相关研究。这些中学、教科所、高校进行的研究,基本上是局部研究、理论研究或是具体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富有特色、出彩的成果鲜见。本方向面对湖北教育、面向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整体研究,具有连贯性、统筹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3、研究基础

从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看,湖北大学在省属高校中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靖国平教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是青少年德育研究的专家,对教育价值、教育艺术、教育模式等问题的研究系统、深入,特别是对价值多元化条件下中小学德育理念及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在学界颇有影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转识成智”课程改革的价值向度及实践探索》,主持完成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当代知识教育变革与课程改革研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周芳教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完成多项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和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多视角研究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取得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对高校大德育体系建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途径等问题研究有见地,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颇有建树,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储备了有利条件。本研究方向将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雄厚实力和独有优势基础上,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对接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等几大学科贯通一起,整合利用湖北大学相关资源,形成特有的优势,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及提高其实效性作出贡献。

4、预期目标

未来三年,将先后有以下研究报告和成果发表。

1)完成研究报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对策研究》

2)发表相关论文十篇以上。

四、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计划

1、队伍建设计划

本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5人;博士13人,硕士13人;5059岁的4人,4049岁的13人,3039岁的9人,30岁以下的1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团结合作、共图事业、富有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的“金字塔”式的学术团队。

为了保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将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每年补员1-2人,进一步充实研究力量,改善团队结构。“外引”是依托相关院部,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如“楚天学者”作为兼职研究员,“内培”是自己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在补员的同时,注意人员在研究方向上的合理分布。通过35年的建设,建成一支生机勃发、上传下承,结构合理、分布均衡,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科发展要求的学术团队。具体计划为:

2012年:外引或内留兼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1人;

2013年:外引或内留兼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1人;

2014年:外引或内留兼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1人;

2、人才培养计划

1)通过项目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青年学术骨干。同时,为了加强研究力量,将吸引校外学者、实际工作者参与项目研究,形成一支以“我”为主、内外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术团队。

2)通过参与学校本科教学、硕士和博士生教学等形式为地方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科研人员。通过研讨会、短期培训班的形式为地方培养30名左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风,扎实的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底蕴,较高的科研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

3)加强课程和教材的开发,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和教学资源,努力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材。

五、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1、组织机构

1)成立领导小组。基地的建设,需要校内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了加强对基地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学校将成立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兼任领导小组组长,社科处处长、基地主任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

2)设立研究室。本基地根据目前的自身优势和研究任务,已设立四个研究室: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室、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室、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研究室、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创新研究室。随着基地建设的推进、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将适时增设新的研究室。

2、运行管理

本基地提出多项措施,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保证基地的有效运行。

1)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可根据科研需要聘任校内外及国内外的优秀研究人员。

2)实行全员聘任制和人员流动制。对所有专兼职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受聘人员在聘用期间带课题进基地,或承担中心的研究项目。对受聘人员进行职责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不能履行职责和未完成任务者予以解聘,项目完成后没有后续项目者退出基地。

3)实行民主决策制和项目责任制。由12位知名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对基地的发展规划、基地的研究项目及项目负责人、基地的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等重大问题做出决策。研究项目,由项目组组长负责,责权利到位,组长可以自主选择项目组成员,自主使用项目经费。

4)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基地的受聘人员必须严格履行合同上所规定的职责,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并表现为成果。如果年度考核不合格,将予以解聘,并收回剩余经费。对考核优秀者,将按项目经费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本基地提出灵活开放的基地建设思路,充分吸收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强广泛的合作联系,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3、人员聘用及流动

1)实行研究人员的招聘制。基地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均实行公开招聘。基地对研究人员采取项目定岗、职位招标、公开竞争、择优选聘、签约上岗、动态管理的机制,基地主任与专兼职研究人员签订项目合同,受聘人享受学校和基地提供的研究条件和应有的权益,自主开展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基地和项目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研究人员一律“承担项目进基地、完成项目出基地”。

2)建立公平公开的学术竞争机制。基地项目经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面向校内外公开招标,并由学术委员会遴选项目负责人、审查项目完成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

4、资料管理与使用

1)资料室与校图书馆合作采购相关书刊杂志,开展资料共建工作。对图书馆上半年采购的图书资料,在其完成入库登记后转移至中心资料室;在每年征订、采购书刊杂志前,向图书馆提交采购订阅目录。

2)与省市县宣传部门、共青团、教育部门等联系,收藏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资料,逐步把本中心建设成全国最权威、资料最全的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料中心。

5、开放合作设想

1)项目研究。一方面,基地项目面向校内外招标,招聘校外的优秀学者承担基地项目;或通过一定的优惠措施,吸纳校外优秀学者带项目进基地从事研究。另一方面,联合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申报科研项目。

2)学术会议。基地的学术会议可以采取独办和联办两种方式。借助联办会议,可以扩大基地的学术影响。本基地拟23年与国内外相关单位或机构联办一次学术会议。

3)专家培训。本基地将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专家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本基地计划与地方合作,联办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培训工作,并力争做大做强,扩大影响。

上一条:联系方式 下一条:中心领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