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2012年第一期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二○一二年第一期

(总第1)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办 2012年4月22

本期内容

一、中心新闻报道

二、中心工作报道

三、中心成果出版报道

四、中心研究报告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湖北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一、中心新闻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通过专家论证

20111228下午,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专家论证会在我校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四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赵泽刚主持,省教育厅副厅长徐金山做了重要讲话,我校党委书记刘建凡、副书记刘国新、副校长杨鲜兰、发展规划与重点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事处、财务处、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有关领导以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部分学术骨干出席了论证会。

我校社科处处长邵俊青介绍了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认为该院的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跨学科、跨院系、学术功底扎实、学术实力很强的研究队伍,并表示学校将在科研经费等方方面面保障基地工作顺利开展。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现场论证专家组由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耀灿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佘双好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万美容教授和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王军组成。张耀灿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并组织专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文基地的建设计划进行了可行性论证。首先,专家组听取了我校副校长、研究基地负责人杨鲜兰教授的基地建设计划汇报。杨鲜兰教授就建设意义、建设总体目标、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计划、条件建设、经费筹措及使用、管理运行机制、学术骨干及学术委员会名单、依托学校意见等九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紧接着专家组对基地办公室及已有成果进行了现场考察。其后进行的专家质询、答辩阶段,专家们对汇报和考察内容进行了质询,就基地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成员及研究方向等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经过充分评议,专家组认为我校申报的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明确、建设目标适当、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工作条件保障有力,已具备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条件,建议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翟艳芳)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一行赴哲学学院考察交流

2012321下午,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方平教授、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业华教授、主任助理翟艳芳博士一行到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与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交流、座谈和参观考察。

在座谈会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戴茂堂教授首先对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接着介绍了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自立项建设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总结了中心近几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工作经验。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万明明介绍了基地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也各自介绍了本中心建设的情况。最后,与会人员就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的展览室等。

通过此次交流、座谈和参观考察活动,三家研究中心不仅探讨了问题,交流了经验,增进了友谊,而且一致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翟艳芳)

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汪信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作学术报告

2012328下午在学校会议中心思诚厅,举行了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聘任仪式,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汪信砚受聘为我校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副校长王世敏教授、人事处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部分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聘任仪式结束后,汪信砚教授为在场师生作了题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哲学的学术报告。汪教授的报告着重从人文学科与科学在理论旨趣、致思方向和思维方式三方面的区别,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哲学这一既基本又困难的问题。

汪信砚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受到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欢迎。马克思主义学院贺祥林教授在总结时激动地说道:这场报告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自成立以来的第一场学术报告,意义重大,它告诫我们在今后的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反思,但反思的前提是阅读;同时,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正值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一个月,我们有幸聘任了汪信砚教授,他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带来了希望,坚定了信念,相信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越办越好,不断发展壮大。(学通社李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做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414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应邀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作了“马克思主义若干前沿问题探讨”的学术报告。湖北大学副校长、研究中心主任杨鲜兰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汤德森、徐方平同志、贺祥林教授、中心常务副主任杨业华教授及5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郭大俊教授主持。

院长徐方平教授向程恩富教授介绍了湖北大学新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相关情况,对多年来程教授给予的多方面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程恩富教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邓小平两个‘三个有利于’理论”及“国家资本主义”等理论热点问题作了精彩报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四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他将其概括为“四主型”经济制度,即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自力主导型的全方位开放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教授将其概括为“三者统一,四个层次”。“三者统一”,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四个层次”,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和“一国两制”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实质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程教授将其概括为“五个主体”的制度体系,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体,包容多样性的文化传播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权制度;以文化产业为主体,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文化企事业制度;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开放文化制度;以党政责任为主体,发挥市场积极作用的文化调控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程教授将其概括为“五层制度”,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制度;均等化和城乡统筹的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主导和统筹协调的城乡群众利益维护制度;政府主导、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问题,教授主张应将“马学”“西学”与“国学”相结合,他提出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表述为五个方面:“自由集体观”、“民主集中观”、“文明进步观”、“和谐仁信观”和“富强和平观”。

关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理论,人们一般只停留于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三个有利于”的概括,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教授认为思想理论界的这种理解存在误读和曲解的情况,应将这一衡量改革成效的“三个有利于”同衡量改革目的的“三个有利于”联系起来研究。为此,教授发掘出1987年邓小平提出过的另一个“三个有利于”,即改革的总的目标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力。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教授针对西方学者及一些国际组织对中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国实行的是所谓“国家资本主义”的指责,进行了有力地回应和批判,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国家资本主义,西方的指责只不过是倒打一耙,转嫁危机的伎俩。

郭大俊教授在总结程教授的报告时认为,程教授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学术造诣高,而且旗帜鲜明地与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言行进行了勇敢睿智的斗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整个报告会持续三个多小时,气氛活跃、反响强烈,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极大地开阔了师生视野,鼓舞了士气。(黄汉翠 熊友华)

佘双好教授做客湖北大学“学工求是讲堂”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420下午,应湖北大学“学工求是讲堂”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教授为全校学生政工干部作了题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引导策略”的讲座。湖北大学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部分师生参加了讲座。

佘教授的讲座包括四个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特点和局限、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变迁、多元开放条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引导方法。他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列举大量鲜活的学生工作事例,对60后、70后、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新时期电子媒介和网络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的冲击展开探讨,对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佘教授的讲座很好地结合了学理与事理,对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讲座结束后,佘双好教授与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及我校学生政工干部就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

二、中心工作报道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一、建设意义

1、理论意义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适应我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和我校学科建设要求,树立“立足湖北,服务湖北”观念,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角度整合我校以及武汉地区人文学科资源,发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武汉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将促进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双向互动,通过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凝聚学术队伍,培养学术骨干,造就领军人物,形成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同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有利于积极发展有关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生力军。通过举办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拓展和加深学生对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特点的了解。依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湖北各地进行田野考察、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对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能力。通过开放合作的科研管理模式,培训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促进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科研力量成长。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横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开阔了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视野,拓宽了研究领域,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内容。

2、现实意义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将依托校内外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创新,努力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湖北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发展。

湖北作为教育大省,以青少年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和提升为抓手,加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也是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建设总体目标

2012年-2014年为基地立项建设阶段,力争在三年时间内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建设成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使之成为省内特色鲜明、管理创新、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重点研究基地。

1、将基地建设成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研究中心。

2012 年到 2014 年,基地将结合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实际,放眼全国,确立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创新四个研究方向。紧抓现实问题,争取重大项目,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深入研究,产出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使某些领域的研究走向全国领先水平。未来三年设想:一是抓住现实问题,注重应用研究。即把握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原因,寻求解决对策;二是开展理论探讨,着眼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即应用国内外最新理论成果和科学理念,指导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将基地建设成为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既产出科研成果,又培养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未来三年设想:一是通过团队科研项目和群体性科研,锻炼和造就基地学术带头人。二是通过项目成果后期资助研究学者,培养学术骨干。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硕士点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四是通过联合研究基地建设,与省、市、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学者、专家、实际工作者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地方科研力量成长。

3、将基地建设成为促进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咨询服务基地。

把握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洞察社会环境变化趋势,组织 3-4 名研究骨干,开展现实性和前瞻性研究,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未来三年设想:一是根据现实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开展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开展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创新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为大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学服务;三是开展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研究,为相关部门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服务。

4、将基地建设成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传播基地。

基地应同时担负起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传播的重任,为此, 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努力建成“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信息数据库”、“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资料库”。未来三年设想:一是通过向外购置和自我积累研究资料,建立“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资料库”;二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设“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网”。三是以以上“两库”为平台,积极与省内外其他相关研究中心加强交流与互动,开拓视野,增强活力。

5、将基地建设成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实验基地。

根据现实需要,借鉴国内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验,采用“项目招标”方式,通过项目资助和成果资助(定额、差额、补偿资助)机制,实行“专职和兼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开放的科研管理体制。

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目标

本基地根据自身学术优势和基地发展需要,设立了四个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1、研究内容

1)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探索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

2)运用交往理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交往观以及有关个体交往问题,研究人的交往品质如何建构,研究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具体途径,以及交往对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分析网络交往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对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修养进行对策思考。

3)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研究,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着眼于他们的内在需求,从美学视角研究思想道德教育审美价值、思想道德教育审美关系构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环境的教育功用等问题,发掘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程、管理、评价中美的意蕴,为青少年创造审美人生寻求路径。

4)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研究,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提供咨询服务。

2、研究基础

从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看,湖北大学在省属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博士点学科,近年来,博士点带头人杨鲜兰教授致力于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研究,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在大中小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青少年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价值观、生态观等方面都有较丰富的一手材料,为有关教育管理机构提供了思想参考。本研究方向将在原有思想道德教育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将伦理学、教育学、法学、青年学、政治学等几大学科贯通起来,整合湖北大学、武汉地区高校以及相关中小学的相关资源,形成独特的研究成果,为湖北省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服务,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3、预期目标

未来三年,将先后有以下成果出版或发表。

1)完成著作:《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研究》

2)发表相关论文八篇以上。

方向二: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1、研究内容

1)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大背景特别是文化背景,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比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上,运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特别是我省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特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探讨。

2)由理论向现实的转变途径研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探讨在我国现阶段利益分化、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环境下,对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和青少年对核心价值的接受机制。

3)教育实践探讨。青少年价值观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方向结合湖北青少年的特征,探讨如何在尊重和包容青少年个性自由和多元选择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少年,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培养提供咨询服务。

2、研究特色

在国内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现有研究中,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多,理论探讨有待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理论构建强调的多,而对它在青少年中的传播途径和青少年对它的接受机制探讨的较少;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不足。本研究方向深化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落实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形成新的学科特色。

3、研究基础

本研究方向在湖北省具有突出的实力和地位,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博士点为平台、以一批学科骨干为中心,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戴茂堂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伦理学研究专家,出版了《西方伦理学》等深有影响力的专著,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德价值论视域下中西和谐观比较研究》,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他对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中西价值观的异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陈翠芳教授从网络、消费等角度探讨了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特征及引导方式。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本方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方向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湖北及全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4、预期目标

未来三年,将先后有以下成果出版或发表。

1)完成著作:《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及培养研究-以湖北大学生为例》

2)发表相关论文十篇以上。

方向三: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研究

1、研究内容

1)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新变化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新变化及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2)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环境新变化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环境新变化及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环境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3)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新变化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新变化及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4)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环境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环境新变化及其对湖北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环境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环境提供咨询服务。

2、研究特色

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研究,已有展开,但这些研究比较零散,大多处于较浅层次,而且与现实联系不紧、针对性不强。本方向面向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问题,面向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研究的质量与层次。本研究既有区域性、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和现实针对性。

3、研究基础

从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看,湖北大学在省属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研究上不仅在湖北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是博士受权学科,而且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杨业华等教授是全国有影响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问题研究专家,承担相关课题多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四十多篇。本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注重现实问题研究,不仅重视国内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而且关注国际环境特别是美国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出版了学术著作《价值多样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的子课题《价值多样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主持完成了武汉市课题《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研究》。本研究方向将在原有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研究的雄厚基础和独特优势上,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将教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几大学科贯通起来,整合湖北大学乃至省属高校相关资源,形成“独特优势”领域,为湖北乃至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服务。

4、预期目标

未来三年,将先后有以下研究报告和成果发表。

1)完成研究报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2)发表相关论文八篇以上。

方向四: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研究

1、研究内容

1)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状况,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提供咨询服务。

2)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提供咨询服务。

3)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提供咨询服务。

4)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评价研究。深入研究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评价,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为相关部门优化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评价提供咨询服务。

2、研究特色

本方向研究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学等学科,从而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以开阔的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在学科背景上有利于在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中培养人才,凸显研究特色,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研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省教科所、武汉市教科所、武汉市外国语学校、监利县实验高中、莆田二十四中等相继展开相关研究。这些中学、教科所、高校进行的研究,基本上是局部研究、理论研究或是具体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富有特色、出彩的成果鲜见。本方向面对湖北教育、面向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整体研究,具有连贯性、统筹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3、研究基础

从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看,湖北大学在省属高校中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靖国平教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是青少年德育研究的专家,对教育价值、教育艺术、教育模式等问题的研究系统、深入,特别是对价值多元化条件下中小学德育理念及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在学界颇有影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转识成智”课程改革的价值向度及实践探索》,主持完成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当代知识教育变革与课程改革研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周芳教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完成多项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和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多视角研究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取得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对高校大德育体系建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途径等问题研究有见地,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颇有建树,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储备了有利条件。本研究方向将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雄厚实力和独有优势基础上,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对接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等几大学科贯通一起,整合利用湖北大学相关资源,形成特有的优势,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及提高其实效性作出贡献。

4、预期目标

未来三年,将先后有以下研究报告和成果发表。

1)完成研究报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对策研究》

2)发表相关论文十篇以上。

四、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计划

1、队伍建设计划

本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5人;博士13人,硕士13人;5059岁的4人,4049岁的13人,3039岁的9人,30岁以下的1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团结合作、共图事业、富有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的“金字塔”式的学术团队。

为了保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将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每年补员1-2人,进一步充实研究力量,改善团队结构。“外引”是依托相关院部,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如“楚天学者”作为兼职研究员,“内培”是自己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在补员的同时,注意人员在研究方向上的合理分布。通过35年的建设,建成一支生机勃发、上传下承,结构合理、分布均衡,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科发展要求的学术团队。具体计划为:

2012年:外引或内留兼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1人;

2013年:外引或内留兼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1人;

2014年:外引或内留兼职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员1人;

2、人才培养计划

1)通过项目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青年学术骨干。同时,为了加强研究力量,将吸引校外学者、实际工作者参与项目研究,形成一支以“我”为主、内外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术团队。

2)通过参与学校本科教学、硕士和博士生教学等形式为地方培养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科研人员。通过研讨会、短期培训班的形式为地方培养30名左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风,扎实的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底蕴,较高的科研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

3)加强课程和教材的开发,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和教学资源,努力为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材。

五、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1、组织机构

1)成立领导小组。基地的建设,需要校内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了加强对基地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学校将成立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兼任领导小组组长,社科处处长、基地主任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

2)设立研究室。本基地根据目前的自身优势和研究任务,已设立四个研究室: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室、湖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室、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环境研究室、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创新研究室。随着基地建设的推进、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将适时增设新的研究室。

2、运行管理

本基地提出多项措施,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保证基地的有效运行。

1)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可根据科研需要聘任校内外及国内外的优秀研究人员。

2)实行全员聘任制和人员流动制。对所有专兼职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受聘人员在聘用期间带课题进基地,或承担中心的研究项目。对受聘人员进行职责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不能履行职责和未完成任务者予以解聘,项目完成后没有后续项目者退出基地。

3)实行民主决策制和项目责任制。由12位知名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对基地的发展规划、基地的研究项目及项目负责人、基地的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等重大问题做出决策。研究项目,由项目组组长负责,责权利到位,组长可以自主选择项目组成员,自主使用项目经费。

4)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基地的受聘人员必须严格履行合同上所规定的职责,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并表现为成果。如果年度考核不合格,将予以解聘,并收回剩余经费。对考核优秀者,将按项目经费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本基地提出灵活开放的基地建设思路,充分吸收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强广泛的合作联系,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3、人员聘用及流动

1)实行研究人员的招聘制。基地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均实行公开招聘。基地对研究人员采取项目定岗、职位招标、公开竞争、择优选聘、签约上岗、动态管理的机制,基地主任与专兼职研究人员签订项目合同,受聘人享受学校和基地提供的研究条件和应有的权益,自主开展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基地和项目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研究人员一律“承担项目进基地、完成项目出基地”。

2)建立公平公开的学术竞争机制。基地项目经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面向校内外公开招标,并由学术委员会遴选项目负责人、审查项目完成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

4、资料管理与使用

1)资料室与校图书馆合作采购相关书刊杂志,开展资料共建工作。对图书馆上半年采购的图书资料,在其完成入库登记后转移至中心资料室;在每年征订、采购书刊杂志前,向图书馆提交采购订阅目录。

2)与省市县宣传部门、共青团、教育部门等联系,收藏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资料,逐步把本中心建设成全国最权威、资料最全的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料中心。

5、开放合作设想

1)项目研究。一方面,基地项目面向校内外招标,招聘校外的优秀学者承担基地项目;或通过一定的优惠措施,吸纳校外优秀学者带项目进基地从事研究。另一方面,联合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申报科研项目。

2)学术会议。基地的学术会议可以采取独办和联办两种方式。借助联办会议,可以扩大基地的学术影响。本基地拟23年与国内外相关单位或机构联办一次学术会议。

3)专家培训。本基地将把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专家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本基地计划与地方合作,联办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培训工作,并力争做大做强,扩大影响。

三、中心成果出版报道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两位教授著作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由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业华教授撰写的著作《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于2011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一本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该著作对于推进湖北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骨干、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芳教授撰写的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于2012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我国第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的学术著作。该著作受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耀灿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佘双好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沈壮海教授的高度评价。该著作对于推进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审美关系构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环境的教育功用等问题,发掘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程、管理、评价中美的意蕴,为青少年创造审美人生寻求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简介

由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业华教授撰写的著作《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于2011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一本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

一、选题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既现实紧迫,又任重道远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加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一本理论与实证紧密结合,具有较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专著。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首次对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我国目前关于当代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上,对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鲜有这类研究文章,目前更无系统研究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专著出版。

2.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本书不仅从理论层面上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探索,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现状、目标及其培养问题,而且大量运用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等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既富有理论性,又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内容简介

本书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现状、目标及其培养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力图揭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并为我们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实的综述,对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二部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述。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相关概念、研究的意义以及问卷编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

第三部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本部分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四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的主要特点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第四部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目标研究。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目标确立的依据进行了分析,并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四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提炼。

第五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视域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简介

由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骨干、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芳教授撰写的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于2012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我国第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的学术著作。该著作受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耀灿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佘双好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沈壮海教授的高度评价。该著作对于推进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审美关系构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环境的教育功用等问题,发掘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程、管理、评价中美的意蕴,为青少年创造审美人生寻求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题特点

理论上,把审美理论借鉴到内在审美思考的必然逻辑,意味着从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受教育者”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从审美的视角思考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价值的发掘,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人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原则、突出人的主体性的现代教育模式,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之路。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生动的形象蕴涵或展示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显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和价值,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内心愉悦、精神振奋,彼此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实现人性拓展和境界升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二、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从学科特点出发由内在到外显,按照从应然、实然到必然的内在逻辑建构体系。

第一部分:导言。包括问题的引出及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特点。

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是实现“铸人铸魂”,这一过程伴随美的熏陶与受熏陶、欣赏与被欣赏,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过程,审美价值尽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有灵动的现代气息,凝聚着—代代人不懈地追求,富含中国人智慧、思想、情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具有显而易见的审美价值。

第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关系。有着审美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感悟和体验人生、彼此欣赏,丰富人的本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有利于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受教育者的审美生成。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物资生活条件改善,审美成为普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弥补受教育者审美缺失、激发受教育者审美需要、引导受教育者审美取向,培养受教育者审美世界观。

第五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审美的原理从事理论研究、以美的力量丰富和改进工作,既要能审美赏美,还要能索美立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第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审美呈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美学基本理论,遵循美的规律,分析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因素和内在机制中的美的元素、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环节和过程运行中的审美问题。借助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审美,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在接受教育中日臻完善。

第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审美创设。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运用美学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改造和创建,使自然环境、媒介环境、人际环境具有可欣赏性,成为凝神静气、怡情养性、品行砥砺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三、专家点评

作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价值”切入,突破口选得好,既能突出“审美”的重点,又从纵向(过程)与横向(要素)统一的高度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尝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新模式,在理论创新上做出了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从审美的最高境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审视,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境界;从本体论和价值论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本质特征;从受教育者审美感受出发透视审美过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佘双好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与有效性,发生于真善美的统一。长期以来,从真与善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甚众,但从美的角度开展研究者相对较少;且在公众心目中,思想政治教育被误为呆板说教的现象还多有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之意义,由此更为彰显。著作依次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教育者的审美条件及受教育者的审美生成等重要问题,观点鲜明,资料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文简义丰,体现出了作者扎实的专业素养、良好的研究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壮海

四、中心研究报告

加强湖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

——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研究

杨业华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2

[内容摘要] 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宏观环境总体较好,微观环境有待改善,特别是社区环境,急待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物质环境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精神环境建设上有了明显提高,但“德智失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武汉市妇联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建设。但存在重智轻德,重家庭物质建设,轻家庭文化环境建设的现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完全形成。市委、市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抓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大社会综合治理的力度,优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传媒环境、文化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的投入,充分发掘学校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德智失衡的状况。要加强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教育和引导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观念,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要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体系。

[ ] 武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 杨业华(1963- )男,汉族,湖北鄂州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环境是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凭借而且无法摆脱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兴趣广泛、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使未成年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亿,武汉市现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60多万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情况,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本课题组近年来开展了两次专题调查研究。调查采取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0份。在此基础上,与未成年人、相关单位负责人、家长访谈300余人次。我们还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并查阅了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报告作为借鉴。通过分析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一、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与研究,我们认为,武汉市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状况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氛围,它直接地反馈整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息,它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得到社会的支持和配合。调查显示,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宏观环境总体较好,微观环境有待改善,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区环境,急待进一步加强。

1、武汉市市委、市政府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存在着时断时续的现象,缺少连续性。

2004226,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前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就武汉市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作了批示。接着颁布了《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武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教科院联合调查组在20045月至6月对武汉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上述这些措施为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调查显示,25.4%的未成年人和24.8%的家长认为武汉市市委、市政府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37.3%的未成年人和31.4%的家长认为武汉市市委、市政府比较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中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对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宏观环境是比较满意的。但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对于这种好的社会宏观环境有一种忧虑,他们普遍感受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时,从上到下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视的程度逐渐下降,他们要求市委、市政府要始终不移地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常抓不懈,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2、社会环境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为进一步引导未成年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增加了难度。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生长点明显增多。同时未成年人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为进一步引导未成年人在多元中树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增加了难度。我国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出现重大调整,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需要日益多样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贫富差距扩大,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兼顾未成年人各方面利益增加了难度。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西方意识形态不断进行渗透,为进一步引导未成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增加了难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诱发了一些未成年人思想混乱和价值扭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为进一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加了难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媒迅速发展,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学习交流和文化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未成年人传播,为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增加了难度[1]

上述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7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81.3%的被调查者认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难就难在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我国有关学者的调查与我们的调查比较一致。有的学者经过调查认为,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例是8:2。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教科院联合调查组发表的《武汉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也反映了这一挑战。调查显示,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文化市场中出现的审美错位感到非常忧虑。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高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了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剂。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错位,主要表现为四个颠倒:一是誉庸俗贬高尚;二是誉感觉贬理智;三是誉调侃贬拼搏;四是誉奢侈贬勤俭。这四个颠倒,在文化市场虽非主流,却已呈泛滥之势。该调查还显示“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使部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在武汉市大街小巷的众多网吧,使网上冲浪成为未成年人追逐的新潮,极少数中学生沉溺其中以当小网虫为荣。”该调查还显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暴力信息戕害;二是网络色情信息毒害;三是网络电子游戏伤害。上述三害,其滋生地以网吧和电子游戏厅为主。”“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彩信已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污染着众多稚嫩的心灵”。在调查中,有的人用“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看是的大片、穿的是名牌”来形容当代青少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面对这一挑战,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环境,应对挑战,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武汉市269个市(区)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42月实现对中小学生团体免费开放,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100万人次。为了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传媒环境和网络环境,武汉市广电局在2005年创办了电视少儿频道,随后又筹备创办了武汉少儿故事广播,为武汉市160多万未成年人搭建了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平台。2006年武汉市妇联和华德教育研究院联手,组织家教专家制作《好习惯伴我成长》动漫童谣光碟、上网卡,免费发放1000套光碟,5000张上网卡到幼儿园、小学和社区。武汉市电信2004年还通过与共青团武汉市委联合开办全市首家青少年信息化教育基地,运用现代通信技术、知识和生动的通信科技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学习知识,促进成才,接触健康上网内容,培养好学上进、报效祖国情操。20047月武汉市文化局在全市14个市、区公共图书馆在暑假开放了“阳光电子阅览室”,让未成年人在暑假可免费上网,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地接触网络的渠道。200510月,我市将武汉市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基地延伸到了市青少年宫,拓展了它的功能,推出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保护、营养咨询、防止意外伤害、视力保护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未成年人和家长,每逢双休日,新改建的武汉市青少年宫都会迎来五千多名儿童。但是这些工作与社会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相比较,明显感到力度不够。社会环境深刻变化对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仍比较大。

3、社区环境建设较为薄弱,满足不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社区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未成年人在适应社区各种生活的过程中,塑造自己,逐步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因此,社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市近年来非常重视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百步亭、常青花园这样的全国先进的优秀社区。2000年,百步亭花园社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没有设街道工委的社区党委。以百步亭集团董事长、百步亭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茅永红为首的党委一班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小区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三个纳入”的工作思路。即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党委的日常议事日程,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纳入社区住宅开发的总体规划,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计划纳入社区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了培养未成人的社会公德意识,社区建立了“小小护绿人”、“卫生小卫士”、“小小宣传员”等青少年活动队伍,大张旗鼓地开展“争做文明社区文明人”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为了净化社区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社区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某网吧业主准备在社区开办一个面积400平方米的大型网吧。社区考虑到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宁愿放弃每月可观的房租收入,也没有批准营业性网吧进入社区。据《湖北日报》20061120报道,武汉市硚口区已在站邻园、营北社区试点,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档案1782人(卷)。设立档案后,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惊喜。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四点半学校”让中小学生放学后有地方学习、玩耍,解决了很多家长发愁的“孩子放学没人管的”难题。经过近两年的运行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但是我市像上述这样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区还是少数。调查显示,只有21.4%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高达78.6%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重视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在访谈中,有不少的人反映社区只重视文化娱乐活动,为了赚钱,社区开办了不少棋牌室等娱乐设施供中老年人活动,也让不少网吧进入了社区。寒、暑假中小学普遍要求中小学生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并且开学后交盖有社区证明的表格,成了不少家长心烦的事。不少社区没有组织孩子开展活动,但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不少家长硬着头皮到社区要求盖公章证明自己的孩子到社区参加了活动,社区也只好出示假的证明,证明参加了活动。据《楚天都市报》20071229报道:“武汉市下达中小学‘减负令’后,孩子放学时间早了,作业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却给家长带来了一些苦恼。不少家长反映:单位一般5点多钟才下班,而学校4点半就放学了,这半个小时成了监管空白。很多家长说,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有限,有些功能还不完善,适合于孩子的并不多,他们不放心孩子出去玩。同时,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去一些黑网吧或游戏机室,希望孩子的课余活动能够更丰富多彩一些。”从上述报道和调查可以看出除了少数先进社区和试点社区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比较好以外,大多数社区环境建设满足不了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环境建设状况

学校是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校园环境的优劣对未成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环境经过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校园育人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物质环境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精神环境建设上有了明显提高,但“重智轻德”、“德智失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1、物质环境建设成绩显著,但存在校园空间不足的问题

本课题成员分组调查了武汉市城区和郊区36所中小学,发现这些中小学在物质环境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校园建设美观整洁、校园绿化各有特色,而且绝大多数中学有非常漂亮的塑胶跑道和球场。校容校貌整洁美观。注意用名人伟人的名言名句和画像装饰校园。但普遍校园空间较小,课间人满为患。学生在校园自由活动的空间明显不足。对于活泼好动、喜欢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的青少年来讲,狭小的空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一下课,乒乓球台、操场上、体育设施就站满了等待活动的学生,有时为了争抢一个球台而发生矛盾,使校园生活显得单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和谐发展。

2、德智失衡有所改变,但仍然较为严重,使学校德育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近年来,武汉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力求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制定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德育基础建设创新方案》。从2005年春季开始,武汉市部分中小学推行新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以“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为核心的“新三好”标准取代“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旧三好”考核标准。力图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由封闭逐渐转向开放,使学校、家长和学生不仅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好坏,而且关注孩子的品行。近年来在武汉市初中进行了新课改。这些措施对改变德智失衡的状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对于上述改革,特别是新课改非议之声不断。据《楚天都市报》报道,今年是我市第一批新课改初中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华师一附中在考试中发现新课改学生考不过未课改的外地生。致使不少中学生和家长抱怨新课改害了自己的孩子。调查中,我们与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的个别访谈或座谈中,讨论了“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和学生思想状况的总体看法与评价”问题。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视不够;二是队伍不稳;三是阵地被占;四是师德失范;五是工作欠实。之所产生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从深层次上看,还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德智失衡所致,即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改变。在以考试分数定成效的升学率面前,智育被抬高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德育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虽然被调查者特别是教师们对这样的失衡深感忧虑,但又不能不屈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指挥棒下。

3、学校周边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学校周边环境对可塑性强的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有较大影响。擂肥是一种典型的中小学生不良行为。调查显示,有31.2%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周边存在擂肥现象。56.4%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附近有经营性网吧、游戏机室。91.1%的被调查学生知道未成年人去网是违纪的,但是有59.1%的被调查学生反映同学中存在上网吧现象。遵纪守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但是部分中小学生仍“明知故犯”。这对他们品德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状况

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行养成的第一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武汉市妇联非常重视未成年人家庭环境建设。2004630颁布了武妇[2004]13号文件《武汉市妇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各妇联要牢牢把握“两个重点、三个主要方面”,即把家庭教育作为妇联儿童工作的重点;把家庭德育作为妇联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明确妇联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特别是母亲;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观念;主要区域是面向家庭、面向社区和农村。该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市未成年家庭环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该文件的指引下,武汉市妇联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建设。如近年来武汉市妇联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武汉”的总体部署,以“平安家庭”建设为抓手,以营造和谐家庭环境为重点,将文明家庭、健康家庭、绿色家庭等特色纳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倡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依托各类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学习家庭新知识,提高家教水平及未成年人自护能力,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几年来的“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为未成年人营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建设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1、重智轻德,家教重心偏移

在调查中,问及“作为家长,您觉得最需要的是什么?”摆在第一位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占被调查者的84.5%;“作为家长,你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选择“小孩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个好大学”的占82.7%。在访谈中甚至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起早贪黑,学习非常紧张,竞争也非常激烈,现在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他考上大学再加强教育。”调查表明,受传统观念和现实环境的影响,当今父母重智轻德,重心仍然是智力开发,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和名次。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不少家庭忽视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不少家长只要求孩子功课好,很少让孩子干家务、从事社会活动。调查显示,有64.2%的家长没有让孩子干家务活,有87.1%的家长不准孩子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2、家庭教育方法存在偏颇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少家庭没有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容易出现极端化的倾向。一方面过于溺爱;另一方面过于苛求,对子女寄予期望太高。调查显示47.6%的家庭存在着溺爱。在访谈中有不少家长不想让孩子再吃他们年少时代那样的苦,因此对子女期望偏高或过分溺爱。要求孩子“只能考好不能考坏”、“学习成绩排名只能靠前不能靠后”,往往给孩子造成心理上难以承受的压力,使孩子人格扭曲,以至于厌学、逃学、自杀、犯罪等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有些家长比的是自己孩子在哪些名牌学校读书,成绩处在班级、年级的多少名次,平时的饮食穿戴在什么水平,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与学习成绩,对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关注较少。

3、重视家庭物质环境建设,轻视家庭文化环境建设

调查显示,我市家庭环境建设存在着重视家庭物质建设,轻视家庭文化环境建设的现象。有不少家庭住房条件宽敞,装修十分豪华,但偌大的房间没有书房,只有麻将等娱乐室。有书房的家庭,63.2%的书房只有孩子的学习用书,只有27.3%的家庭有较为丰富的藏书。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家长不读书、不看报,只看电视,上网聊天,上网打牌或在家中打麻将,有的家长甚至边打麻将边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这种重物质、轻文化的家庭环境给未成年人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状况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中,学校、社会和家庭是三个最重要的环节,只有牢牢抓住这三个环节,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体系,才能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合力”。武汉市非常重视这一合力的形成。早在2004617召开的武汉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明确强调德育主体在学校,建立校长、班主任、辅导员轮训、培训制度,建好“三位一体”育人阵地;依托社区,动员社会,广泛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化883文明社区建设;抓好家庭基础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健康家庭、特色家庭、幸福家庭创评活动,引导和组织千家万户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爱他人,关心社会的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7.5%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市“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已经形成,高达72.5%的人认为未完全形成。在访谈中,有许多人认为缺乏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制是重要原因;有的人认为“5+2=0现象仍然存在;有的人反映:一些中小学寒暑假要求学生到社区参加活动,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学校没有与社区进行沟通,不少社区没有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活动,但开学时学校又要求学生将学校发给他们在社区参加活动的情况表到社区盖章,证明自己参加了多少次社区活动后,交给学校,不少家长、学生明知自己没有参加活动,也给自己多次参加社区活动,并硬着头皮到社区盖章,以完成学校的任务。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起不到学校与社区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合力的效果,而且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让他们学到了怎样去造假。

二、齐抓共管,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合力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对武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平台作用

1、市委、市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切实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造更优的社会环境。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根本。武汉市市委和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抓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要重点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3、社区要强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建设。应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之中,并作为重点予以突出。目前各社区均设有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却忽视了未成年人游戏娱乐健康成长的环境和设施。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在社区环境中应有适合于未成年人游戏娱乐、健康成长的活动场地及设施,应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建立未成年人游戏娱乐设施、体育活动场地和社区图书馆等设施;第二,各社区应配备主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干部;第三,社区应主动配合学校的寒暑假两个较长时间的中小学生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在创造和谐健康文明社区环境中的作用;第四,要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社区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和组织更多的离退休老人投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来;第五,积极推广青山119社区开设“四点半学校”的做法,让放学后的孩子有健康的成长环境。

4、进一步加大社会综合治理的力度,优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传媒环境、文化环境,特别要重点打击黑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打击力度和格调低下的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要进一步办好青少年信息化教育基地,开办更多更好的“阳光电子阅览室”。

5、面对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第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应重点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解决民族自信心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未成年人既懂得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营养;既有国际眼光、世界意识,又有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要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作为重点内容。第二,面对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应重点解决价值取向问题。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上。第三,面对数字化的生活环境,重点解决未成年人分析判断能力问题。大力培养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筛选和抵制不良信息。

(二)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1、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扎扎实实抓好德育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向家庭、社会延伸,使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建设相互协调。

2、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的投入,充分发掘学校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使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操场、花园草坪都成为一种感染和凝聚学生的力量。与此同时,在武汉市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尽最大力量拓展中小学校园的空间,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宽敞的校园里。

3、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德智失衡的状况,还德育本来位置。

4、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应常抓不懈,坚决取缔校园周边的网吧和游戏机室,杜绝擂肥等违法现象。

5、加强中小学德育队伍建设,切实保证德育工作人员编制的配备落实。要坚持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估制,大力表彰德育先进学校和优秀德育工作者。

(三)重视家庭环境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积极主动关注家庭环境的新变化以及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把家庭环境建设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

2、要加强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建立健全指导机构。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宣传推广。

3、要教育和引导师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家长的教育,纠正他们在“成才”“成人”观的误区。教育并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减少不当教育的负面影响。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发挥家长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表率作用,提倡自主型教育方式,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自主创造性,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自由的空间。

4、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深入开展家庭读书、读报活动,积极引导家庭成员多读书、多看报。建议每一个有条件的家庭要有一间书房,要有一定数量的藏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使未成年人在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提高素质。要创设适宜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物质环境,让家庭里每一件物品都变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

(四)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合力

1、要继续下大力气,采取有力措施抓好2004年提出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及时发现并切实解决好近年来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强有力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协调领导机构,使学校、家庭、社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相协调。

3、学校要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中的“龙头”、“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以及新闻传媒的作用,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由学校向社会和家庭辐射延伸。

4、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及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5、家庭、学校、社会要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关文件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分工,优化自身的环境,并使各种环境因素和教育力量有机结合,形成目标一致,齐抓共管的环境建设合力。家庭、学校、社会都要积极主动地加强联系,适时互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及时解决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互相支持对方的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建国.社会环境变化:青少年教育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7.5.8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大学

主办单位: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主编:杨鲜兰 、杨业华

执行主编:翟艳芳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430062

电话:027-88664125

E-mailzhaiyanfang@hotmail.com

上一条: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2012年第二期

关闭